? ???? ???? ????
自2020年10月武江區成功申報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以來,區民政局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市民政局關心指導下,緊緊圍繞上級關于新型城鎮化部署要求,以“城中村”和“郊區棚改村”為典型,在健全村改社區管理機制領域深入探索、先行先試。2022年11月14日,紅星社區居民委員會和赤水社區居民委員會正式設立,武江區圓滿完成“村改居”試點工作,標志著我區在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完善城鄉社區治理方面取得新突破,并在基層治理五個方面產生深遠影響。
武江區城鄉融合發展取得新突破
先行示范效應化
武江區作為韶關市中心城區,城鎮人口37.37萬人,占總人口84.52%,城區存在大量城中村,城鎮居民戶籍人口占本村總戶籍人口一半以上,大部分村已無耕地且城中村村民大多已不再依賴農業生產,轉而以經商、務工、創業、房屋出租為主,大部分村的經濟結構和村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發展都達到了城鎮的水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唯有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而健全村改社區管理機制就是重點改革任務之一。西聯鎮赤水村、西河鎮紅星村的“村改居”試點工作圓滿完成,證明只要基層黨建引領到位、精準施策牽引到位、宣傳教育引導到位、保障群眾利益到位、程序完善規范到位,改革就能得民心、出成效,為全市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武江經驗。
村民參與“改制”表決現場
市域治理現代化
隨著我區城市化推進,人口不斷向城市集聚,城中村有大量非本村人口,城中村和周邊社區邊界交叉、管理交織、人員混住,而原農村管理服務對象多限于原行政村戶籍人口,服務能力已不滿足城市發展和城區治理需求,存在“小馬拉大車”的問題,“村改居”后,社區治理向縱深發展,社區轄區居住人口將一并納入管理服務范疇,直接推動基層治理模式與城鎮化步伐同步,居民委員會將集中精力搞好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縮小了城鄉差別,改變了城鄉二元結構,提升城市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加強了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
集體產權制度化
以“村改居”試點工作為契機,原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資產產權登記在村經濟聯合社名下,原村民集體經濟聯社理事會成員直接過渡為社區集體經濟聯社理事會成員,對集體資產全面清產核資并以股份形式量化給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促進其建立適應市場要求的新型的經濟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從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提高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收入。以紅星村為例,2022年村集體總收入高達3132.66萬元,社員股份分紅、退休金、合作醫療、獎學金等集體福利支出達到了1800萬元,占收入比例57.45%。
紅星社區標志性建筑物——紅星大廈
公共服務均等化
“村改居”社區的水、電、路、氣、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納入市政建設,優化教育配套設施和社會保障,讓村民享受高度城市化生活,如涉改村符合條件的村民可享受的特困金標準由每人每月965元提高至每人每月1325元、最低生活保障金標準由每人每月603元提高至每人每月828元,社員社保補貼同比增長14%以上、退休社員退休金同比增長15%以上,顯著改善群眾福祉。同時推動涉改村在基礎設施、道路命名、公共服務、財政供給等方面與城市社區相銜接,助力打通城鄉間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自由流動制度性通道,穩步水平和基礎設施一體化水平,形成城鄉融合空間新格局,讓農民真正轉變為市民。
黨建引領效能化
村改社區兩委干部將根據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賦予職責職能,進一步發揮社區黨組織在城市區域化建設發展中的核心引領作用,全面契合轄區內公共單位、黨組織和黨員,深化“契約化”黨建,將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到社區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角落,通過實施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組織區域聯動的公共服務和自治活動,在社區居民和轄區企事業單位黨組織中搭建需求互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平臺載體。
(區民政局 羅偉)